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银行薪酬分化:大行涨薪 中小行降薪 行业变局下的薪酬调整

面对息差收窄和行业竞争激烈,银行纷纷采取降本增效措施。不同类别银行间的薪酬差异反映了经营管理模式、资产规模、地域分布、业务结构和市场化程度的不同。

银行薪酬分化:大行涨薪 中小行降薪

降薪风暴席卷银行业,长期被视为“金饭碗”的银行也未能幸免。财报季数据显示,截至4月10日已披露财报的24家A股上市银行中,2024年员工平均薪酬在32万元至61万元之间。股份行高居第一梯队,地方中小银行次之。九家中小银行2024年降薪,五大国有银行则涨薪。多家银行管理层薪酬总额亦出现下降,最高降幅达58%。

银行薪酬分化:大行涨薪 中小行降薪 行业变局下的薪酬调整

薪酬变化反映了银行业的变局。银行经营压力加大,纷纷强调“价值创造”,将薪酬向直接创造价值的岗位倾斜,并将人力开支重心转向金融科技领域。此外,随着银行绩效追索扣回制度逐渐完善,2024年“反向讨薪”现象增多。

某中小银行支行副行长表示,在当前环境下,薪资较过去大幅减少,维持不降薪已很不容易。

股份行人均薪酬最高达60.6万元。中信银行以60.62万元位居首位,招商银行以58.1万元紧随其后。中小银行人均薪酬多在40万元至50万元之间,国有大行的人均薪酬多在35万元上下,邮储银行最低为32.4万元。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曾刚指出,不同银行间的薪酬差异主要与资产规模、净利润增长等关键指标有关。股份行通常有更市场化的薪酬机制,注重绩效导向,能够吸引高水平金融人才。

从财报数据来看,银行薪酬普遍与人均创收成正比。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2024年人均创收均超过300万元,而国有大行人均创收大多不到200万元。

不少银行在财报中强调提升人力效能。例如,建行和招行都提出将薪酬资源向直接价值创造岗位倾斜。

虽然中小银行人均薪酬较高,但从同比增速看,半数中小银行2024年降薪,五大国有银行则涨薪。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员工成本涨幅超过5%,平安银行降幅最大达8.5%。

曾刚分析称,五大行凭借规模优势和稳定的盈利能力,保持了较强的业绩增长动力,从而为员工涨薪提供了空间。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和经济增速放缓的环境下,盈利能力受到挤压,导致人力成本控制趋紧。

部分银行在财报中提到“降本增效”。平安银行通过深化数字化转型,减少职场及日常运营支出,提高费用效率。渝农商行优化补充医疗保险计划,降低员工精算成本。郑州银行则调整薪酬结构,根据市场薪资水平进行相应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银行人均薪酬同比变化与员工成本基本一致,但个别银行因员工规模增减,出现分化。例如邮储银行员工成本微增,但因员工数增加,人均薪酬同比下降。浙商银行员工成本增长9.9%,但因人员扩张,人均薪酬下降0.2%。

银行高管薪酬也在下降。24家A股上市银行中,管理层2024年度薪酬总额为4.04亿元,较2023年度下降14.58%。光大银行管理层薪酬总额降幅高达57.9%。

高管薪酬的变化体现了银行在降本增效方向下的结构性调整。近年来,金融行业高级管理人员面临限薪要求。财政部要求国有金融企业合理控制岗位分配级差,加大向一线员工倾斜力度。

银行不断完善薪酬制度,建立由效益类、风险类和发展类三大类指标构成的绩效评价体系。同时,“薪酬追索扣回制度”也备受关注。2024年追索扣回薪酬规模最大的为中国银行,总金额达3250万元。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