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年来在大豆、玉米、棉花、肉类及水果等领域逐渐减少了对美国农产品的依赖。通过扩展进口渠道,中国从美国进口的相关农产品数量占国内消费比例大多较低,并且已有较多元且稳定的替代来源。
4月4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关于对原产于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中国将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此前,中国已从3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农产品加征关税。具体而言,中国对从美国进口的鸡肉、小麦、玉米、棉花等29类商品加征15%关税,另对高粱、大豆、猪肉、牛肉、水产品、水果、蔬菜、乳制品等711类农产品加征10%关税。按照新政策,这些产品的关税将累计加征至49%或44%。
在近年来的数轮贸易摩擦中,农产品一直是中方向美方加征关税的重要领域。以2018年为例,受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影响,美国大豆产品的相关出口曾大幅降低。作为农产品消费大国,中国能采取此类措施进行反制的原因之一是近年来在国内通过保护耕地、良种良法等手段不断提高相关农产品产量。2024年,中国的粮食亩产比上年提高5.1公斤,增长1.3%,粮食单产提升对增产的贡献超过八成。
随着中国农产品进口渠道多元化战略持续推进,其全球农业贸易重心正向南美转移并呈现长期趋势。2024年,中美两国间的农产品贸易总额为398.7亿美元,同比下降7.2%,只占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12.5%。细分来看,当年中国对美国的农产品出口总额为123.4亿美元,同比增长22.3%。如此一增一减之下,中国对美国农产品进口的依赖度进一步降低,贸易逆差为151.9亿美元,同比收窄了33.4%。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包括中国国内农产品市场供需结构变化,部分农产品的国内产能增加,对美国等地农产品的需求相应减少;同时,美国农产品因一系列原因造成价格竞争力下降,使得中国国内的进口商转向其他市场。以大豆为例,2024年中国自美国进口油籽油料121.45亿美元,同比下降22.7%,占自美农产品进口总额44.1%。尽管美国仍是中国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但大豆进口额同比下降了22.7%。
同样出现较大幅度数字下滑的还有中国对美国肉类及制品的进口。2024年中国自美国进口肉类及制品29.9亿美元,同比下降20.4%。其中,牛肉(杂碎)及制品14.7亿美元,同比下降3.4%;猪肉(杂碎)及制品8.6亿美元,同比下降14.7%;鸡肉(杂碎)及制品4.2亿美元,同比下降50.4%。在所有这些出现较快下降的农产品领域,中国都在逐渐找到新的进口渠道。巴西、阿根廷、乌克兰等国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国。
在中国这个被业内人士称之为“买得起”“买得到”“运得回”,同时来源地分散化的农产品新型结构体系中,相关来源国呈现阶梯形结构。在第一梯队内,保持绝对领先的进口来源国是近年来稳居首位的巴西。2024年中国对巴西的进口量为4494.5万公顷,占中国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总量的48.6%,同比小幅上涨。其中,中国对巴西的大豆进口量仍处于第一位(7465万吨,占大豆进口比例的71.1%)。此外,中国对巴西进口量处于第一位的其他农产品还包括玉米、食糖、冻牛肉、棉花和禽肉。
大宗农产品进口重点转向南美,既是长期趋势,也是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手段。随着中国对美国大豆的进口依赖度持续下降,2024年中国对其的进口依赖度已经下降至21%左右。类似的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宗商品“被替代”现象也发生在玉米、棉花、各种肉类(猪肉、牛肉、鸡肉)、水果等领域。
整体而言,除了大豆,中国从美国进口的相关农产品数量占国内消费比例均较低,比例数字大多为个位数甚至不足1%,且已经找到了较为稳定且多元的进口替代国。即使是从美国进口占比依然还较高的高粱,中国每年总消费量为3000万吨左右,从美国进口的400万吨至600万吨,最高占比也未超过20%,且可从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进口。
中国先后两轮对美国农产品加税后,值得关注的方面包括国际农产品贸易结构的持续优化。2002年至2022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由124.7亿美元增长到2360.6亿美元,总量增长了18.9倍,年均增幅为87.5%。从2023年起,中国农产品进口规模连续回调,特别是2024年出现了近十年来的最大单年降幅。这可能意味着相关需求已经到了顶部。随着中国人口总量下行,以及国内农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在总量上可能不会增加,而是进行品类结构调整。
中国对美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也将受到程度不一的影响。从出口角度看,近年来中国对美国农产品的出口增长主要得益于自身的农产品在加工、品质和价格上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即使美国减少对中国相关农产品的进口,广东、山东、福建等省份的相关产品出口竞争力仍在。从进口角度看,中国国内部分省市的对美农产品进口将受到一定影响。以京沪两地为例,2024年北京自美进口农产品95.8亿美元,同比增长26.9%(占自美农产品进口总额34.8%);同年上海市进口则为27.9亿美元,则同比下降28.7%(占自美农产品进口总额10.1%)。
按照全球农产品的供应规律,中国此时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灵活性相对较高。2018年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发生在其大豆收获期间,中国需大量采购。而当前正是南美大豆大量收获之时,中国对美国大豆依赖度相应下降。以巴西大豆为例,2025年该国大豆的产量预计将达到1.69亿吨(同比增长超10%),南美供应处在历史高位。过去两年巴西大豆的出口季节性显示,3月后其出口量会快速上升,3月至6月正是其出口高峰期。
有话要说...